文章來源:濟南復大腫瘤醫院瀏覽次數:182次發布時間:2016-07-26
2016年7月26日,以“科學抗癌 健康生活”為主題的腫瘤患者交流會,在濟南復大腫瘤醫院召開。
參加這次活動的有濟南市抗癌協會王志剛主任、濟南復大腫瘤醫院周發展院長、葛新華院長、腫瘤微創專家翟曉東主任、腫瘤內科專家沈勇主任以及來自濟南市抗癌俱樂部的50余名抗癌英雄,以及來自全省各地的腫瘤康復患者代表、被腫瘤疾病折磨的廣大患者和他們的家人。
濟南復大腫瘤醫院周發展院長上臺演講
超半數腫瘤患者伴心理障礙,科普宣傳勢在必行
民間有種說法:癌癥病人一半是嚇死的。這個數據,與相關統計數據相吻合。據統計,當前我國70%至80%的腫瘤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、焦慮、工具等心理障礙,這些嚴重的“恐癌”心理正在成為扼殺腫瘤病人生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。濟南復大腫瘤醫院院長周發展表示,“恐癌”心理的產生源于對癌癥的不了解,認為癌癥是不治之癥。其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,約有三分之一的惡性腫瘤是可以預防,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治愈,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減輕痛苦和延長生命,并且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,一些新的治療手段和療效正在不斷突破和提高,治愈率也在不斷攀升。
據悉,為幫助癌癥患者正確認識癌癥,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,保持樂觀的態度,為戰勝癌癥奠定基礎,濟南復大腫瘤醫院多次舉辦“科學預防 規范治療”腫瘤防治健康講座,活動輻射醫院周邊6個街道辦事處36個社區。復大表示,未來將借助互聯網+等現代傳媒工具,使更多的人從中受益。
濟南市抗癌協會會員表演精彩節目
與癌共舞,“早檢查、早發現、早治療”是保障
目前,世界衛生組織將癌癥定義為可以治療、控制、甚至治愈的慢性病,那是建立在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的基礎上,以及未來隨著醫學的進步,癌癥可以像慢性病一樣進行治療。所以,與癌共舞,健康生活,成為一種新選擇。
臨床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。據2013年美國癌癥協會與2013年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的統計數據,中美在癌癥五年整體存活率上有著顯著差距:30%對比66%。導致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,我國在早期癌癥檢查與治療的滯后。
參加交流會的康復患者進行簽名留念
專家表示,我國癌癥防治的現狀是,患者在確診時都不是早期,通過腫瘤標記物檢測結果的時候已經晚期了,醫院都以治療中晚期患者為主。我國的癌癥治療能力并不低,一些大型醫院的設備和診治水平已經接近發達國家,但對癌癥防控的能力非常低。
目前,濟南復大腫瘤醫院開始推進腫瘤篩查“五進”活動,即:進社區、進學校、進廠礦、進機關、進農村。
除瘤減瘤不開刀,“轉化治療”讓生命更有質量
晚期腫瘤患者不宜手術,因為這一時期腫瘤擴散廣,轉移灶往往開不干凈,結果在手術打擊之下,腫瘤自帶的免疫系統受到刺激,導致它們啟動更強烈的反撲,在生物學上就能觀察到腫瘤細胞加速增值,臨床上就會觀察到晚期癌癥患者在手術后很容易復發,且來勢洶洶。
“轉化治療”這種國際上的最新腫瘤治療,正是試圖規避外科的局限。“推廣新技術,這對全世界的患者來說,都是最實在、最重要的。”
流會結束后,參會嘉賓進行合影留念
濟南復大腫瘤醫院倡導綠色治療,以發展腫瘤微創診療技術為核心。其微創技術涵蓋微血管介入、氬氦刀冷凍消融術、放射性粒子植入,腫瘤消融術、消化道支架植入術等放射、超聲、內鏡三大微創領域,對全身給部位腫瘤都有確切的治療效果,正在一點點改變著腫瘤患者的命運。
來自上海的技術,改變了一個個腫瘤患者的命運
“我兒子三歲了,淋巴腫瘤,許多大醫院都怕擔風險,不敢接,我都絕望了。在這里治好了,這是第二次復診。”年輕的媽媽臉上露出了笑容。
“我也是,做過一次大手術了,人家不愿意在做了,怕出事。沒辦法了,來這里,做的微創。挺好的,沒有受罪,效果還好。”一說起微創,年輕的媽媽臉上的笑容就沒停止過。
“我是比較審慎,來之前做了很多了解。技術、服務,都是一流的,你們就是上海來的白求恩。”交流會上,這樣的聲音不絕于耳,既是他們肺腑之言,也是對醫院的鼓勵與鞭策。
濟南復大腫瘤醫院,遵循“上善若水,厚德載物”之道,致力于追求卓越的醫療品質,以做好人的思想做服務,以做科研的態度做醫院;致力于發展腫瘤微創技術,為患者謀福祉,為社會促和諧。
版權所有:濟南復大腫瘤醫院
ICP備案號: 魯ICP備16003703號-1 濟醫廣審字【2021】第0422-068號